第七周小讲座百年弄堂风雨情

2012-03-31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讲座名称:百年弄堂风雨情
讲座老师:华育中学语文老师 高丽君
讲座时间:2012年3月21日下午1:20 - 2:00
讲座地点:公共教室A102

【讲座内容简介】
    石库门建筑及弄堂是上海最为民间、最为本土、最为独特的形象,是地道的上海城市方言,透过它可以窥见上海近代历史的发展以及上海人的生活哲学。基于此本讲座讲述三方面的内容:弄堂的历史、弄堂的市井生活、弄堂对上海人心理个性的影响。
    一、回望来时路——弄堂百年的历史
    早期的石库门弄堂,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大门采用两扇实心黑漆木门,上有铜环一副。门框和门楣则用石条围起来,江浙一带的方言把围束的圈叫做“箍”,如“金箍棒”“袖箍”、“头箍”,这种用石条围束门的建筑被叫做“石箍门”,宁波人发“箍”字音发的是“库”,以后上海的“石箍门”就讹作“石库门”了。
    二、记忆深处的味道——弄堂生活风情
    弄堂不仅是一块栖息生存的独特天地,而且也是一个买卖物品、了解市面的主要场所。上海人的弄堂生活中除了吃饭、洗衣、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交易买卖。许多小商品的买卖活动都是在弄堂中进行的,许多打探行情、了解市场的行为也都是在弄堂中出现的,他们构成了上海滩上又一充满市井风情的弄堂习俗形式。
    三、谁从这里走出——弄堂造就的上海人
    1、螺蛳壳里做道场
    2、乘风凉
    3、开打开天窗说亮话
    4、生存压力下塑就的实惠感
    5、多元文化浸润下的兼容并蓄
    四、尾声
    弄堂文化是一种地方文化,维系着上海的芸芸众生,弄堂文化又是一种历史文化,反映了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作为从弄堂中滚爬长大的上海人,弄堂文化业深深地融入了他们的血肉之中,成为几代上海人共同心理素质的一部分。

高丽君3.JPG

 

高丽君2.JPG

 

【听后感】

    回味•弄堂里的风情
    我们建造了房屋,而房屋塑造了我们。 ——【英】丘吉尔
    从哇哇落地起,我便一直生活在弄堂里,每天与伙伴打打闹闹,生活安逸自在。6岁,读小学。由于学业,不得已而离开了那曲折幽深的弄堂,看惯了弄堂外的花红酒绿、高楼林立,渐渐地、似乎忘却了“弄堂生活”。
    几周前,忽然得到一张“百年弄堂风雨情”的讲座单,心弦一扣,急急地想要拾回什么记忆。没有犹豫,我立刻前去。
    一切,只为找回十几年前的那份记忆……
    回味•弄堂里的叫声
    “收马桶咯!——”清晨,永不迟到的第一声。那是呼唤弄堂人们起床的声音,也是勤奋的象征。我最爱听这声音了,那种清脆、嘹亮,总有一个带头者,接着便是此起彼伏的应和声。迎着暖暖的阳光,似乎每天都充满希望。
    我也爱弄堂里的叫卖声。记得我还没有窗台一般高的时候,最期待的便是听到卖糖葫芦的叔叔路过窗前。“哟—卖冰糖葫芦咯!一块钱一根哟!——”每每听到这富含韵律的声调,我总急急地跑下窄小的楼,小手紧攥着一张破缺的纸币,欣喜地换回只属于我的冰糖葫芦。那种欢乐,到现在我已不能感受得如此真切了。
    弄堂里的叫声是一曲和谐的乐章,360行糯糯的叫卖声是弄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弄堂里的灵气。至今,留在我心头。
    回味•弄堂里的生活
    也许从我一个优秀的中学生的角度去看,弄堂脏、乱、差,弄堂里的人没素质、没涵养。我承认,弄堂不是文明人待的地方,但却让我如此痴迷、又如此心驰神往。
    我喜欢弄堂的开放与包容。如今的社会,充满各种自私与冷漠,冰冷的防盗门隔绝了小偷,也隔绝了人们的心。而弄堂不一样,街坊邻里各个待人热忱亲切,不必有提防、也不必有隐瞒。
    我喜欢那闲暇惬意的生活。还记得小时候每天吃完晚饭必定会去弄堂串门,去张家看看电视,又去李家打打牌,帮王家收拾收拾碗筷,又去沈家找那仨孩子胡搞。恩,这种生活……真正的“生活”……
    没记错的话,木心在《上海赋》中曾称弄堂为“发酵的人世间”,也许那里与徐家汇的花园洋房与欧式建筑相比,确是相差甚远。
    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鲁迅写出了著名的《且介亭杂文》;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孕育出了茅盾、叶圣陶等文豪;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许广平发出了“景云深处是吾家”的感慨。
    但!扪心自问——
    你会不向往这种生活吗? 我想,其实我们都喜欢。
    回味•弄堂里的人情
    很想念弄堂里的人。
    余秋雨说过,上海人不讲究气派,讲究的是实惠的性格。但是我认为,实惠不等于小气。“一家有喜百家悦,一家有难百家帮”,就连杂货店的老板娘每次看见我都会送我一包零食或是一个弹球玩。
    幸福,溢于言表。
    不用我再多说,一个活灵活现的弄堂已完完整整地呈现给了大家。很真实,因为我确确实实亲身经历过。
    这想必是我从进华育起听过的最有感触的一次讲座了。往事、一点点地拼接起,组成了一幅多美的画面!
    纳兰性德说,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有可能,就去弄堂看看吧,那是上海最美的一部分,你一定、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13届 江奕滢)

    第七周周三,我听了一个叫做《百年弄堂风雨情》的讲座。这个讲座主要向我们介绍弄堂。弄堂,起初是外国人在租界内建的建筑。作为租界,这段屈辱的历史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了不少的改变,而弄堂便是例证之一。弄堂,不仅是一个居住场所,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弄堂,虽说空间狭小,上海人却能精明地把它布置得井井有条。弄堂被拆了,但精明却成了上海人的标签。而且,不少名人也曾在弄堂中居住,留下了不少的著作,如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或许,人创造了环境,而环境也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弄堂的时代,终将离我们远区,但弄堂中的生活会留在上海人的记忆中,留在这个城市的文化中。(13届 陈睿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