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系列访谈之五

2009-01-12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1月12日,以“素质教育以及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主题,新华网继续邀请有关专家就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行系列访谈。参加访谈的嘉宾是: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总体战略组成员、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规划纲要工作小组素质教育战略组组长、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主任高洪,规划纲要工作小组素质教育战略组成员、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规划纲要工作小组素质教育战略组成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杨银付和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文喆。

 素质教育是《规划纲要》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这几年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教育,很多人可能说不清楚,广大老百姓知道的也许仅仅是一个名词而已。应当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田慧生:如何理解和认识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至关重要。素质教育首先是对过去20多年来我们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功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是对教育规律的反映,同时也是针对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弊端提出的应对策略。从制定纲要的角度来看,对于素质教育应该把握几个要点:第一,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国家意志和法律的规定;第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理论实际问题,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题,要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

 高洪:确定2012年到2020年实施素质教育目标是有限目标。同时要着眼于未来,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人才,这个目标至少要面向2050年。形象地说,应该描绘两个路线图,一个是学生成长路线图,还有就是人才成长路线图。我们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些人才怎么产生、怎么培养,是一个多渠道、多元的培养过程。

 李希贵:在学校里,我们基本能够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面向每一个学生,可以说在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现在最怕就是社会、家长各个方面想培养孩子哪方面的素质,就给孩子加哪方面的负担,给学校增加新的课程内容和课时,这样不利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面向每一个学生,素质教育也许就有美好的未来。

 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主持人:很多网友反映,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之声不绝于耳,但没有很大改观。在《规划纲要》中,将采取哪些办法,真正地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落到实处?

 高洪:减轻课业负担问题,要标本兼治。通过政策解决课程的科学化问题和考试的导向性问题就是本,而“标”的问题就是严格规范办学,把学生的负担真正减下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思考时间、锻炼时间、开展文化活动和丰富精神世界的时间。还有一个措施就是建立多元的人才成长通道,强调重知识,更强调重能力,使社会用人制度的导向比高考指挥棒更强。另一项重要措施是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问题。

 文喆:教育问题有社会性,减负问题也一样。现在要想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有三个障碍。第一是制度性障碍,第二是文化性障碍,第三是学校层面的工作性障碍。从制度性障碍来讲,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大家觉得只有考试才是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的。在文化方面,现在有的家长、老师把学生的身体、兴趣都看成是可以付出的代价,至少是可以忍受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为取得好成绩。从学校层面的工作性障碍来讲,所有学校都面临着同一个制度影响和同一种社会文化生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校、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学生负担都重,这就看学校的工作了。

 当然,这三个方面要一起做,仅仅靠学校自己彻底减轻负担肯定是不够的。但如果学校以为必须等社会、文化观念都改变了才能减轻负担,这种想法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学校可以在现有条件下有所作为。

 杨银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实现这样一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第一,面向全体;第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第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从宏观到微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主持人:我国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推进素质教育?涉及素质教育的重大项目建设有哪些?

 高洪:第一是教育贯通问题,就是创造条件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他的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沟通转化问题。同时在每个学习阶段,又要解决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式问题。我们要研究这方面的政策和体制问题,就是把学校教育沟通起来。第二是要把德育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的全过程。第三是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问题。

 关于涉及素质教育的重大项目建设,一是要继续完善阳光体育工程,强化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二是开展社会资源大课堂的建设工程。国家机构类、公共文化设施类、经济类、历史人文类、社区服务类和现有的校外教育机构,都应该成为学生走出学校、开展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社会各个行业、各个方面,只要是公共资源,都有义务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服务。

 李希贵:从评价角度讲,有这样几个关键问题。第一,标准。要尽快建立以促进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第二,多元化问题。要全方位地看待教育、学校和学生。第三,发展。必须以促进学生、学校发展为目标、为导向,并不仅仅是甄别好坏、判断优劣。如果确定这样一个目标,就要重新设立评价思路,包括自我诊断、自我评估,这样的思路就要拿到学校来。第四,反馈。教育质量怎么向社会反馈,纳入社会监督,开启阳光工程。

 中考改革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首先要关注考试内容。从国家层面,还是要有专家、专门机构进行精心设计、研究、推广。还有就是招生办法。录取方式应该是学业成绩加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引导小学、初中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考试和录取分离,统一考试,但应给大学一定的自主权;要多元评价,多样化录取,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录取上不应该一刀切。另外就是高职。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申请上高职,可以先在北京、上海这些城市进行试点。

 主持人:有网友问,英国在2007年年底提出的未来10年英国教育远景规划《儿童计划》中,规定了学前教育的优先地位,英国3岁至4岁儿童的入学率已从1998年的51%增长到目前的90%。“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中国家长的座右铭,嘉宾如何看待儿童教育问题?对学前教育应有怎样的规划?

 杨银付:重视学前教育可以说是国际性的趋势。在我们国家,从某种程度上说,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要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学前教育,不要把它看成是家庭的事情。义务教育是一个公共物品,非义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都是一个准公共物品、准公共服务,其中既有私益性,同时又有公益性。所以要坚持政府办园为主、公办教师为主、财政投入为主的原则。第二,要以乡镇幼儿园建设为带动,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第三,国家财政要更多地投入支持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第四,逐步建立对学前教育贫困家庭的资助制度。此外,一定要注意学前教育不能拔苗助长。幼儿园不能小学化,要以游戏活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