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语文学科

2010-05-28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厚积薄发见功力 水滴石穿绽硕果
——华育中学语文教研组在教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教学理念渗透德育教育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是美的积淀,它用或华美或冼炼的文字把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美的精髓提炼出来;语文是爱的积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娱人耳目同时,荡涤人们的灵魂,升华人们的人品与人格;语文也是历史的积淀,它穿透沧桑巨变,让人们感知兴衰浮沉的厚重,它穿越时空,将中华民族锤锻成沉静内敛而意蕴丰沛……。语文学科的内涵,厚重而宽广,这就铸就语文学科的学习,必然是厚积而薄发,水滴而石穿。学语文,需要慢功出细活,重积累,费坚持,从每天坚持不懈的报刊杂志阅读中,从谈话类等的电视节目观赏中,从大量课外作品的品味中,从日记、周记等的撰写练习中……,从不断积累、不断丰富,从而演变为一种悟性、一种灵性,最终达到应对自如、提高能力的境界。
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不只注重成绩与分数,更注重语文素养、能力的发展,学生审美、修养的提高,学生道德、人格、灵魂的升华。这就意味着华育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求自己从每一堂课、每一次教育、每一言每一行做起,真正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高尚品德,我们认真钻研教材,以课文为抓手,不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引导。我们的课堂师生互动,教师不断引入大量的时代信息、热点话题,引发学生讨论。我们的语文课堂囊括了孩子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不仅教会他们知识技能,也教会他们积极进取、永不气馁、热爱生命、发现生活,教会他们谦逊守礼、感恩宽容,这不仅对他们的求学阶段大有益处,更对他们的一生有重要意义。
    我们也针对不同学能层次的学生应材施教,引导有一定文学基础的学生广泛阅读,拓宽视野,对在课堂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无偿地、放弃大量休息时间地补习辅导。众所周知,语文老师在批改作业的量与质上都是劳动量大而要求又高的,老师们在随笔、作文上付出的辛劳可想而知,然而这二项作业又恰恰是学生积累写作能力的关键一环,马虎不得。我们的老师一遍又一遍的为学生启发引导、面改作文。大家明白既然已选择了做一名语文教师,就只有甘守清贫,乐于奉献,在属于自己的天地中辛勤耕耘出属于自己的一份精彩。
    十年来,进入华育的每一个学生,年均每人读4本书,年均每人写4篇字数在1200字以上的读后感,有的已见诸报端;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本自己“得意”的剪报,版本有大有小,编排格式各异,点评长短合宜,插图花边并茂;每个学生也都有一本古诗文摘抄和名人名言摘抄;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大叠文摘卡……。
    厚积薄发见功力,水滴石穿绽硕果,持久的锤炼,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领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道德水平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2002年10月的上海电视台“才富大考场”中学生专场中,03届一学生几番“拼杀”夺冠;在区政府公开招聘初、高中学生出任区政助理的激烈竞争中,我校共有3位同学最终夺冠,受聘出任区政助理;在航天英雄杨利伟抵沪时,本校04届学生王圣彧有幸以小记者身份获得零距离采访杨利伟的殊荣……。
    二、具体措施体现德育教育
    1、课堂教学落实德育教育
    《陈太丘与友期》是选自《世说新语》的一篇文言文,故事简单易懂,我们通过对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做人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以礼待人”的内涵,可以通过对元方“入门不顾”的举动展开讨论,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即使面对的别人无礼,我们也要用宽容得体的行动去对待,这才是一个道德素质高尚的人该做的。莫怀戚的散文作品《散步》,通过一家人在春天田野上散步的故事,写出了对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语言简洁生动,学生们在朗读中都可以体会到这种深情。同时我们也启发学生反观作者的叙述,在“我”做出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时,我为什么那么慎重?在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的时候,为什么走得那么仔细?目的是引导大家去理解自己的父母在生活中所背负的压力,改变那种认为父母为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想法,教育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家人。毛泽东的《十六字令·山》气势磅礴,富有想象力,在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时,我们特别强调了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的困难和红军战士的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教育大家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要学习革命者不畏艰险、报效祖国的信念。
    2、大力推行阅读,让书卷气弥漫校园。
    学校的首任语文教研组长袁渝荣,提出了引导学生开展课余读书活动的动议,得到了学校和学科组全体教师的响应与认同,规定了凡是进入华育的每一个学生,每学期课余至少要读2本书,读后必须写1200字以上的读后感2篇。经过八年多的不懈努力,这一读书活动,生机勃发,逐渐形成华育中学的靓丽特色之一。华育喜欢爱书的孩子,也培养爱书的孩子。在课堂上老师每周都请一位同学作好充分准备后向全体同学推荐、介绍一本书。在由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初议,议本书的主题,议本书的构架,议本书的精华,议本书的回味,……在学生的你一言我一句的初步议论后,教师作简要的指点,引导感兴趣的学生,再去读一遍,使初步的感受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升华;与此同时,又适时召开了家长会,反复向家长说清楚读书活动对初中学生来说,具有非同等凡的深远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育求知好学的良好素质,丰富与开拓知识的领域,升华学生的人品人格,积累与锤炼写作的词汇与技艺,有百利而无一弊,以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3、各类文学专题讲座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学生眼球。
    考虑到语文学习还要读、写、说、听并举,教研组每学期开设各类专题讲座,如配合部分学生参加上海市举办的古诗文大奖赛而开设的“古诗的分类与积累”、“古文篇章注释”、“古代文学家评价”等讲座;配合部分学生参加的作文比赛,开设了“作文构题立意”、“作文结构”、“描写技能与方法”等讲座;为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开设了“现代诗歌”、“新闻采访”、“散文”、“小小说”、“影视评论”、“书法鉴赏”等讲座,每个讲座都呈现门庭若市的踊跃参与的情景。
    4、特色活动成为校园热点。
    此外每学期还举办一次大型特色活动,如已举办的“古诗文吟诵大赛”、“现代诗歌朗诵大赛”、“诗歌朗诵与速读比赛”、“莎士比亚戏剧汇演”、“话剧名段大赛”、“戏剧小品汇演”等,构成了语文教学课内外必修与自选的完整系列,并贯穿于学生在校四年学习生活的始终,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5、文学社团、兴趣小组大受追捧。
    语文教研组开设有书评、影评、演讲、话剧、“《古文观止》讲读”以及文学社等多门第二课堂,这些文学社团和兴趣小组聚集了校内大批热爱文学的同学,他们学诗、读诗、写诗;他们看电影、评电影、写影评;他们读小说散文、自创小说散文。年轻的语文教师引领着他们,走进迷人的文学天地。

    三、学生收获体现德育教育
    文章见报、竞赛获奖、考试争优,这些还只是表象,更可喜可贺的是,系列语文教学活动的滋润,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升华了他们的人品与人格,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请看那一篇篇读后感:《傲慢与偏见》的回味,“《文化苦旅》中的‘苦’与‘旅’”,《唯美主义者的舞蹈》中的“唯美”与“舞蹈”,……无一不是作者“一字一句地阅读与体会”,无一不渗透作者“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和感受”。用同学们自己总结的语言:读书,使“我又上了一个台阶”,开辟了“我的另一片天地”;“我看《小王子》,它让我懂得了如果我们用一颗丑陋的心去看世界,那世界就是黑暗的;可若我们用一颗美好的心态去看世界,那世界无疑是格外精彩的”;“我看《相约星期二》,恍然大悟道:死亡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当你走完一生时,发现原来自己的人生却只是一杯白开水”;“看书,这就是我的另一片天地,一个独特的天地,一个开阔的天地,在其中所受到的洗礼,一定会让我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面对今后的每一天”;……。
    04届学生,第十七届上海市作文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曾在上海中学高三学习,现已进入复旦大学深造的沈一冰同学在一份总结中:“我自己回想起来,或许对于如何做人,初中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成熟完善阶段。在这里我非常深地感激华育对我的培养。这里的语文老师是超一流的,这里的语文教学是超一流的,这决不是空话。从名人名言的摘抄、评点到剪报,从读后感到随笔,我思想的丰富几乎完全是从这些常规作业和老师对它们的点评上得来的。初中的四年相对来说空余时间比较多,多看些书,多些思考,你会发现世界如此之美妙。这不仅仅是语文成绩的问题。首先,是让你对世界和生活充满热爱,其次,是让你的美丽由内而外。这是我们在这里,华育,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