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有效性(二)--怎样上好一节课

2008-10-13 作者:吕宝兴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先有必要了解一下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一些主要原因。
    老师缺少责任性,上课不准备或者准备不充分,踩着西瓜皮,滑到那里算那里,这样的课很难有效果。
    学科功力不够,自己都不懂或懂得不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示不可能的
    教学能力差,肚子里东西倒不出,课堂管不住,教学自然无效果。
    一节课的内容太难,学生接受不了;内容太易,学生本来就懂或者不讲就懂;内容太少,学生受益不多;内容太多,食多不化。总之,内容不当,教学效果一定打折扣。
    其他如教学目标不切实际;老师无魅力,学生学习无兴趣;作业布置没有针对性;事后补救不及时,辅导没跟上等等。都可能使课堂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那么,上好一节课应该注意什么呢?
    1 预设和生成
    预设就是对上课要有预先的设计,也就是备课。没有预设,没有准备,这不可能成为一节好课。认真备课是一节好课的必要条件。备课不能仅仅关心下节课上什么内容,怎样上课。备课还应关注这节课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你的学生,不同程度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关注在上课时可能产生的问题,关注可能的教学效果,另外,通过备课提高自己的学科能力,即关注个人的发展。
    教育的过程千差万别,抱着事先预设的教案,一成不变的上课,其实就是变相的照本宣课,优秀的教师应能对付课堂出现的各种情况。有一次听课,老师讲十字相乘法,讲完后作练习,在练习时,我和这一老师共同巡视,发现多数同学不懂,但他没有理会多数不懂的人,以自己的预设继续上课。这种缺乏随机应变能力的老师很难上好每一节课。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有经验的老师会在备课时会有多种准备。
    叶澜教授甚至认为生成性是好课的一个标准,完全预设的课很难成为好课,课堂应有思想交锋。事先的预设和课堂的生存是互相制约的,充分的准备可能应付不少临时生存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老师有良好的学科功底,就可以对课堂的发生的情况随时进行修正。从这一点上说良好的学科功底是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没有良好的学科功底 ,没有对所教学科的全面理解和对各个细节的了然于胸,很难始终保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适切性
    要保证一节课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内容的适切性是非常重要的。
    适切性至少包括这样三个含意,第一是对学生的适切性, 你的教学内容和难度是否适合你所教的学生。把重点中学的教案原封不动的搬到普通中学去上,可能是不行的。有经验的老师很少用别人的教案,主要原因并非教学内容不同,而是学生不同。然而,在实践的教学中,这一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到一所普通高中听高三数学复习课,老师讲的例题是高考题的最后一题,这样的题目显然不是多数同学所能接受的。我觉得能满足多数同学的需求,也能兼顾到两头学生的不同要求,基本做到学优生吃得饱,学困生跟得上,这样的教学内容是适切的。
    第二,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把握,难点、重点何在,对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是什么?这是说教学内容对教材的适切性,有些老师喜欢天马行空,海阔天空,离题十万八千里,课堂很热闹,是不行的。有一次,听语文课,好像是张抗抗写的的故乡,其中有一段黑龙江的生活,于是老师大讲上山下乡的苦难,又是图片又是视屏,显然没有不理解张抗抗的原意。
    第三,是对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例如一节课的内容过于简单,老师很煽情,课堂很活跃,然而一节课下来,学生发现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这就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当然谈不上有效性。又如目的在于培养动手能力,你却在大讲特讲理论知识,这叫南辕北辙
    一句话,要上好一节课,你要了解你的学生,熟悉教材,紧扣自己的教学目标。
    3 主动性, 上好一节课,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浦东教育研究院院长顾志跃老师认为主动性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指标。主动性是指学生参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态度。他认为高质量的课一定是学生积极参于并能主动学习的,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式的学习不可能有很好的有效性。
    但现在有一种对师生互动的一种很浮浅的解读,说到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往往是从形式上去解读,不是起立式的问答,就是小组讨论,又是建构主义,又是研究性学习等等。我觉得这些做法都只是教学的其中一种形式,不存在主动和互动的必然联系,也不存在好与坏,只有适合和不适合。有次听课,老师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不感兴趣,这个老师不断提问,一节课下来,有几十人次回答问题。你是老师,你提问,他只好回答,这种一问一答其实不是互动,而是没有办法的被动。
    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多的应体现在思维上的共鸣和呼应,心有灵犀一点通,心灵上的感应才是本质的。老师上课时所引发的学生的喜怒哀乐,一低头,一皱眉,或沉思,或雀跃,这是互动。学生对老师教学内容的认同和呼应,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的共识和探讨,也是互动。一场精彩的报告所引发的激动和喜悦,老师出色的讲述给学生留下的思考和回味,这也是互动。所以顾志跃老师认为学生的主动性应体现在师生之间思维的相互碰撞与和谐共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形式应该是课堂教学所能激起的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情和全身性的投入,而不是形式的。
    有必要提一下教学的四种形式,即直接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和个别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其教学方式还是以接受式学习的直接教学为主,这是不容置疑的。尹后庆主任也指出,“目前,大部分学校80%以上的课采取直接教学。……。直接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主体性不够,但直接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相比较其他的教学方式,其在教学的时间效益,知识传授和系统性的掌握上是有优势的。”事实上当前提倡的教学五个环节主要是针对直接教学而言的。对于直接教学把学生的主体性提到不适当的程度是值得商榷的,形式上互动有可能影响课堂教学的时间效益,我觉得这是当前直接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两种倾向。
    4 教学能力,除了上述提到的三点,上好一节课还需要老师有良好的教学能力。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需要多年的摸索,探求,反思和积累。教学是一种细活,上课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好课都有缺陷。举一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师德和爱心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是维持一个有效教学课堂的很重要因素。爱心应包含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与。未成年的学生感情色彩多过理性思考,学生对老师的喜好和钦佩可以激发他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否则,常常是洗澡水和孩子一起被倒掉。
    教态和亲和力,教态往往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不对的,尤其是对小学生和初中生 ,观察是他们的第一个老师。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得到学生的好感和认同,是开展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微笑是老师最好的名片,阳光总比阴天受欢迎。
    声调和激情,上课时的语音语调不可忽视,同样的内容和语言从不同老师嘴中发出,其效果往往大相径庭。饱满的激情容易引起共鸣和呼应,昏昏欲睡是不会有课堂效果的
    语言和幽默,于漪老师的语言生动而贴切,平淡而隽永,充满智慧,他娓娓道来,细细入扣,如涓涓流水,浸润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不管如何设计,总是一节好课。语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的老师幽默风趣,K12论坛上说,如果在一堂课上能让学生笑两次,或者感动得流泪,这样的课叫好课。可见幽默在课堂上是一味很好的调味剂。
    板书和多媒体,不见得每节课都有很多板书或者需要多媒体,但写得一手好字,设计一个好的多媒体,也能为一节课增色。尤其是好的板书,应是教师的一个基本功。板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补充语言之不足,揭示教学之本意,衔接过程之流畅。
    逻辑与条理,这是对一个老师表达能力的考验,学生对理性的追求远比大家想象得要多,我在学生坐谈会上常能听到学生对有些老师的思维混乱提出质疑。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表述贴切,如行云流水,如水银泻地,其课堂效果自然会好。
    课堂的教学技巧还有很多,如提问和解答,激励与表扬,观察与巡视,批评与鼓励,复习与引入,等等,要使课堂有效,方法同样重要。
    总之,扎实的学科功底是使课堂有效的基础。适切性是要使教学内容既适合学生,也切合课程,并贴近目标。而预设性是对教学的准备,没有准备就没有好课。备课时不仅要关心一节课的内容和操作,要想到你的学生,并使自己在备课中得以提高。生成性是对课堂的实时监控。良好的预设准备,可以应对临时发生的种种情况。主动性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是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志。教学技巧是目标达成的手段。爱心,教态,亲和力, 激情,语言,板书,多媒体,条理,鼓励,巡视,批评和表扬,引入等。内容再好,准备再充分,没有很好的教学能力,同样与好课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