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前世今生

2017-12-03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2017年12月1日下午,在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的多功能厅,由华育中学的特聘教授——来自复旦大学的郭永秉教授将汉字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为华育学子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

郭永秉教授是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古文字学、文字学和先秦秦汉出土文献研究。主持《清华简时代特征及文本源流的语文学研究》、《中国古典学的重建》等项目。

 

首先,郭教授用两个繁体字“龜”“龍”引领大家走进了古汉字的大门,形象地道出了汉字相比于字母文字的特点:易识、难写、难用。古往今来在世界上出现过多种文字,但在现代文字中只有汉字是由古文字直接发展延续下来的,经过了几千年的岁月仍焕发着生命力。作为中国人,作为汉字的使用者,我们应当为此感到自豪!郭教授用一系列史料图片直观地让人感受到汉字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积淀,虽然汉字的起源时间在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但无论如何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已是很成熟的文字体系,以此来判断,汉字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了。

 

紧接着,郭教授介绍了竹帛作为书写载体的历史。早在殷周时代就有毛笔和竹木简册了。这种书写载体对汉字的影响深远。比如常用的“删”字的由来就是因为古人在竹木简册上写了错字需要用刀将其刮去,刀其实就是那时的“橡皮擦”。再比如“杀青”实际上源于制作竹木简册中的一道工序:烘烤,以去除竹木中的水分。学生们听得兴致盎然,场上不时地响起惊呼:“原来如此!”气氛十分热烈。

在现代生活中,古文字并没有销声匿迹,在对联里、在匾额上、在玺印中……我们仍能看到古文字的身影。郭教授用一张张图片展现了从古文字到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还请学生们尝试着去辨认古文字,用互动的方式调动了学生们的参与感,将讲座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最后,郭教授提到了时下的热门话题:简体字与繁体字之争。郭教授指出,汉字简化诚然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增加了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替代而会造成误解等等,但是汉字的简化给书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总体上讲对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有着积极作用,从历史的演变来看也是一个发展趋势。我们应客观地来评判简化字。

汉字从古至今一脉相承,是华夏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符号。郭教授的一席讲座带着华育学子漫游汉字的历史,使学生们对汉字有更全面的了解,对中华民族文化也有更深入的体会。

 

目前,华育中学共有18位特聘教授,他们来自于人文、经济、政治、法学、媒体等各个方面,是来自这些领域的大师、专家、知名人士。特聘教授制,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了新渠道,开启了华育中学人才早期培养的新篇章。本次讲座是华育中学特聘教授与华育学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接下来特聘教授还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参与学校活动,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