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像我这个年纪的人,谈论生死那是要显得不正常的。只不过看了这书,心中一片开朗,心情正亢奋着呢,于是就来写上两笔。
书里的几篇散文对“生死”终究持的是不同的观点。要说起来,大抵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派。一边说着人死是天定的,什么长生不老都是鬼话;另一边便嚷嚷着精神结合,逝者长存的一类话。我是没神儿去争论这些杂事,不过还是有几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
周作人在《死之默想》中写道,世人怕死的原因有三种,其一是怕死时的苦痛,其二是舍不得人世的快乐,其三是顾虑家族。要我说,这个“其二”应当是最重要的。生时之乐毕竟是早已习惯了的,若是突然之间便要抛弃,哪有人能受得了?若果真是那些感慨“生有何欢”之人,我想他们也必然是不会怕死的了。不过若要讲得再准确些,那就不是舍得的“快乐”,而是舍不得包括快乐、愤怒、悲苦、忧愁等等在内的生时一切体验了。只有一个“生”字,便能让“死”遭了人们的厌恶。
不过人之生便代表了死,不死之人又谈何“生”哉?这样看,生与死总应是平等的东西,怎么偏偏让“生”将“死”踩在了脚下?这般的偏见,反倒让人不明所以。但是在深入想想,从没有人想着死后的世界,是因其不知亦因其不明。生之所以是“生”,是因为我等尚为我等,不会成为没知觉的死人,心里也就明了。
可是还有那么些人,会去想些“死”的好处的。譬如那些做英雄的,最终死去时终是一副意气风发的模样,后人还要再为其冠上几句“千古英雄同一死”的套话,无非是为那些没有成功的英雄寻些开脱。其死为其解脱,因其生之无趣,亦因其生之无意。
再想下去心中便开朗了:初时知道人会“死”时我是如此害怕,而今由于压力悬在头顶而感到“生”之疲累。如今算是明白,生死无非是人生的两块,走得远了自然都会碰上,也别去长吁短叹什么东西了。反正这俩东西没啥优劣之分,公平看待就好。
人既生,则非死,哪里要考虑其他?不如趁自己尚有“生”的知觉,好好享受一番生的快乐。引用周作人的一句话:“大约我们还只好在这容许的时光中,就这平凡的境地中,寻得必须的安闲悦乐,即是无上幸福。”
生与死,借由我而定。
定的,是一份快乐。
只看,定在何处罢了。
我为我的发现而欢欣雀跃,搞不好,死亦是一份快乐了。
那,我究竟是在因生之欢而乐,还是因死之解脱而乐呢?
既然我是生时读的这本书,想必是在因生之欢而乐吧。
指导教师:袁雪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