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物质的制备》教后感

2013-05-27 作者:王霞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我的公开课的课题是《专题复习——物质的制备》。之所以选这样一节课,主要是考虑到近几年上海中考题中都出现了物质制备的综合实验题,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点非常多。但在平时的练习中也发现,学生们对于这类题目的整体性把握还不到位,失分率比较高。因此,希望通过这样一节专题复习课,让学生们掌握解答这类题目的相关思路和技巧。
本节课一共分为三部分,分别选了三道典型例题。
    例1是物质的直接制备。我们以从铜矿石中提炼单质铜为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评价。这道题主要考察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学生们需要整合已有知识,并结合题目中的相关信息,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在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时,学生们需要总结出评价方案的五个原则。
    例2是从混合物中提纯目标产物。我们以海水晒盐中的粗盐制精盐为例,给出了除杂质的基本流程,要求学生们能够选择合理的试剂和操作。这道题主要考察除杂质的原则,学生们需要选择合理的试剂除去题目中的三种杂质,同时所加入的三种试剂的过量部分也需要进一步除去,也就是判断加入试剂的顺序问题。同时,学生们还要掌握对过量试剂的检测方法。
    例3是对工业流程图的分析。我们以工业制纯碱为例,学生们需要根据题目中的箭头提示,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从而确定每一步的反应原理,进而判断混合溶液中的溶质及循环利用的物质。
    最后是对本节课的总结,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们进一步熟练这几种典型题的分析方法。
    以上是整节课的设计思路,基本是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的,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希望学生们能拓宽思路,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再由老师将多个方案整合起来,一起总结出解答每种题型的关键点和思路。整堂课上下来,感觉第一部分学生掌握的还可以,都能按要求设计出两到三种方案,并能确定出最佳方案,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对于本节课的后两部分,由于难度提高了,有的小组即使互相讨论了也未能在短时间内对整道题很好地把握。面对这种情况,我延长了小组讨论的时间,希望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来进一步分析,结果没能控制好课堂节奏,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进度。下课后,我与备课组的老师们讨论后意识到,把握好整节课的节奏,也是对老师的基本要求。对于题目中的重点和难点,适时给以点拨,可能会比一味讨论下去更有效。只有控制好课堂的节奏,详略得当,才更容易突出重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继续摸索的地方。
    回顾这次开课的准备过程,也经历了几次大刀阔斧的改进。在确定了课题之后,本来是想讲四个部分,再加一个关于气体制备的例题,这样制备的题型会更加完整。由于气体制备在中考中的要求不太高,我就把题目稍微加大了难度,结果学生讨论起来方案很多,占据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这样就无法保证后面三个重点部分的讨论时间。考虑到中考的要求,最后选择删除这部分内容,以便后面的教学任务能顺利完成。接下来的两次试讲中,在几位老师的指导下,我又精练了语言,以求突出重点,并用丰富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同时,每一部分的小结简明扼要,让学生掌握解答这类题目的思路和技巧。
    总之,这次公开课的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带教师傅郑凡老师,从课题的确定,到每一个例题的筛选,再到题目的分析讲解,都离不开郑老师的辛勤指导,既让我对本节课有了清晰的思路,更让我深刻体会到郑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这将是我长期努力的目标。其次我还要感谢金爱华老师和张雪峰老师,两位老师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次听我的试讲课,在肯定基本思路的同时,还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让我在最后的公开课中不断完善和提高。最后还要感谢各位老师们前来听课,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也将成为我今后不断学习的动力。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知道可能很难每堂课都像公开课一样准备很久,多次试讲。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向郑老师和张老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尽快适应这样的工作状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