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教师]华育中学语文老师 王琼
[讲座时间]第5周周三第6节
[讲座地点]公共教室A205
[讲座简介]
一、面食的定义
二、中国人的“饼”文化
面条——汤饼
馄饨——饼也,若以汤水煮熟,则为汤饼
馒头——蒸饼
1、面条
2、古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混沌”,依据造字的规则,后改称“馄饨”。
3、馒头——蒸饼。
三、点心中的“鬼蓬头”——烧卖
[听后感]
本周三我听了王老师的关于中国面食的讲座,深深地为我国博大的饮食文化折服。中国的面食文化有著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是中国饮食技术的重要组成,也是老祖宗留下来最珍贵的文化资产,因此我们要去珍惜它保存它,更要去发扬它,只要这些文化继续流传下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看见更多更美味的面食产品。王老师的讲座生动有趣,谈古论今,旁征博引,丰富拓展了我们的知识,我们期待更多这样好的讲座!(16届7班 罗奕)
面条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食物,它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年的历史。面条最初称为“饼”,古人将用水、面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称之为“饼”。龙须面则是我国北方传统面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龙须面的制作很讲究:一是和面。面软适中,揉捏光滑;二是拉面。抓面的两头,均匀用力,上下抖动。交叉换位,反复交叉,把面溜“熟”、溜顺;长条上案,两手按条,左手向里、右手向外,搓条上劲,提起两头,一抖一抻,再上案板,对折两根、撒上面粉,不粘连,最后对折打扣拉坤成丝;三是油炸。要注意油温不要高,炸至呈浅乳黄色,轻捞出锅,龙须面就做成了。面丝均匀,不并条,不断条,香甜脆爽。”因龙须面细如发丝,犹如交织在一起的龙须,所以才得此名。(16届7班 龚星陆)
随着PPT第一张的播放,我们的目光便给那可爱的“馒头金鱼”引了过去,那金鱼做工精致,实在太有爱了,令我爱不释手!了解什么是面食便是我们的第一个旅程,一张张令我馋涎欲滴的图片使我们分辨了什么是属于面食类的食物,例如:烧卖啊,馄饨啊等等都是面食,面当然也是了。延续着这个话题,老师给我们看了许多各个地区分别有什么面,还让吃过十种面的同学举手,像我这种不太旅游的人自然是举不起手的,不过举手的人还真有得多,有点吃惊啊!为了让我们了解得更透彻,老师选了其中的‘龙须面’做例子,给我们看了一段视频,使我们知道了这种“龙”吃的面还真是不好做。最有趣的还是烧卖的环节,视频的出处竟是《中华小神厨》!真是有趣而又增长知识的一节课!(16届7班 陈璐妍)
一部热播的纪实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但今天我们在公共教室听了一堂讲座—中国的面食知多少,再一次让我们感慨中国面食,让人叹为观止。
主讲王老师用PPT播放了各地的面食,当讲到面时,我吃了一惊,想不到平时吃的面条有成百上千种。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龙须面,我们看了制作龙须面的视频,光光一个抖面团就需要2小时,抖完面条后师傅开始拉面,一直把面条拉到比头发丝儿还细,而且没有一根面条是断的,这不仅需要耐力更需要师傅天长日久的练拉面的活,才能拉出龙须面。坐在下面的我们不停地发出惊叹声。一个小小的面团可以做出不同面食,五花八门,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中国各地的师傅把一个个面团变成了一碗碗美味的面食,体现了中国各地人智慧。在平时的生活中,这一个个面团就如一个个难题,需要我们开动自己的脑筋,用不同的方法把一个个难题化解,这可能就是中国面食文化的精髓所在。(16届7班 戴天乐)
面食作为中国人的传统食物之一,至今为止依然广受人们的喜爱。比萨饼里有面粉,馄饨外面有面皮,排骨汤里有面条,人们的日常主食处处离不开面食,但是人们是否真的了解面食呢?在这次讲座中,我更加了解了那些我们嘴巴尝过不止一次的中国美食背后真实的故事与它代表着的情感。这次讲座还让我知道了一个我以前从来不知道的知识——所有面食都可以用一种饼的名字来表示。面条与馄饨可以称作汤饼,而馒头可以称为蒸饼。这次讲座唯一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没有讲完。当大家这群吃货们正沉浸在食物的海洋中不能自拔的时候,下课铃响了,打断了吃货们的思绪,把我们带入现实,感觉意犹未尽。总之,我认为以后关于吃的讲座可以多办一点,满足吃货的需求。这次讲座很成功。(16届7班 秦天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