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小讲座——《古代两个神奇工程中的数学》

2013-03-06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讲座老师]华育中学数学教师 王江
[讲座时间]第二周周三第6节
[讲座地点]公共教室A305
[讲座简介]
    详细介绍了两位古代数学家分别完成的两项奇迹工程——2500多年前的欧帕里斯诺隧道和2200多年前的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周长。欧帕里斯诺所挖的隧道是从一座山的两端同时掘进,挖出一条笔直的隧道,欧帕里斯诺在设计和施工中,解决了一个巨大的难题——保证两个工程队精确无误地在山体中间会合,不然,整个工程将事倍功半。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的周长没有大动干戈,只是找了两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在夏至日,通过一个容易操作的测量和他的推算,得出了一个精度相当高的地球周长。他们两人完成当时的这两个奇迹,分别运用了几何中相似三角形的简单原理和圆的弧长和圆心角的基本知识。

 

suo1.jpg

 

suo2.jpg

 

suo3.jpg

 

[听后感]
    周三,我幸运地拿到了王老师讲座《古代两个神奇工程中的数学》讲座的求知卡,早早地就坐在教室里等候。王老师给我们讲了2个古代的神奇工程:第一个是在萨默斯山下挖隧道的时候,利用巧妙的数学方法,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节省了时间。第二个是两千多年前,埃拉托色尼利用太阳光同一时间在不同地点使同一物体形成的影子长度不同,测出了地球的周长,与现在用先进工具测出的仅存在1.58%的误差。王老师语言十分生动有趣,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沉醉其中,并不是为神奇的方法深深赞叹。王老师并没有采取直白地平铺直叙,而是启迪我们的思路,鼓励我们自己思考。我非常喜欢这个讲座。(15届8班 刘欣宇)


    这一次讲座的听后感我认为可以用讲座名中的“神奇”来概括。特别是老师讲的第一个工程,我更本没有想到,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穿山的隧道,而且这条隧道十分的直,在隧道口的一端可以望到另一端。在建造这条隧道上,可花了不少功夫,为了节省时间,他们两段同时挖,可是是怎样接上的呢?(在那时可没有什么高科技用来定位)首先他们利用连通器的原理确定了高度。再通过测量出山的大概尺寸确定角度,最后再利用直杆来确保两端能重合。第二个也十分神奇,也是几件年前的事,他们的智慧真让我十分惊讶。(15届8班 陆晨阳)


    听了这次讲座,我对于这两个神奇工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其中一个是一条隧道的挖掘,大约是秦始皇时期,古人居然能不借助任何先进仪器的测量,就在一座山的两边同时开挖,而且还十分笔直。另一个测量地球周长的工程与如今使用精确仪器测量的相差无几,而当时人们还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的工具,更让我体会到了这个工程的神奇。这两个工程中都有数学原理:第一个是利用了相似三角形与周长计算,第二个则是运用了圆的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是很难,但在想到它之前,确实让人觉得很难。(15届8班  杨睿韬 )


    2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讲座《古代两个神奇工程中的数学》,王老师讲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并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两个工程在2000多年前绝对是超乎常人想象的事情,但是两位数学家做到了。其实原理很简单,只要我们能想得到,并灵活应用,巧妙地化解难题,最终将“奇迹”实现。(15届8班 柳雍华)


    上周三,我参加了《古代两个神奇工程中的数学》这一讲座,王老师讲得十分的好,互动也比较多。第一个工程是欧帕里斯诺隧道,两头的工程队没有一点误差,这是十分不可思议的,然而欧帕里斯诺仅仅用简单的通讯器,直角度量器和一些等高线就巧妙地做到了。第二个工程是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的周长。这两个工程在2000多年前绝对是超乎常人想象的事情,但是两位不知名的数学家做到了。其实原理很简单,但并不容易想到。如果我们用这种钻研精神来研究老师出给我们的题目,我们的数学水平将会有很大的飞跃。(15届8班 蔡予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