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18周讲座——《当教堂遇上宫殿》

2015-04-07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讲座名称] 当教堂遇上宫殿
[讲座教师] 周颖
[针对年级] 预初
[开设时间] 第18周周二15:05-16:15
[开设地点] 预初7班教室
[讲座简介]
    建筑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空间艺术,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标记,本场讲座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高耸入云的教堂与气势磅礴的宫殿背后的中西方文化心理。

[听后感]
    我听完<<当教堂遇上宫殿讲座>>后,我颇有感触,这使我了解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最古老的中国建筑,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山洞、圈养牲口的栅栏,到后来聪明的中国人采集石块、木头,堆积成“房子”的形状,然后就是泥巴的使用,让房子的结构更加牢固,经得住大风、大雨。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在“村庄”外围起“墙”,防止野兽的袭击。而西方的建筑有很多类型,例如罗马式,拜占廷式,哥特式,巴洛克式。中西方建筑文化之所以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中国建筑是保守的,而西方建筑是革新的。(18届 徐启恒)
    12月30日,星期二,我参加了周老师的《当教堂遇上宫殿》的讲座。我觉得这次讲座的内容不仅十分吸引人,而且还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首先,周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一座国外的神庙和中国的故宫。接着老师还让我们一一识辨了不同朝代的建筑特点,特别向我们重点讲解了我们祖先的建筑智慧-榫卯结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中外建筑的差异其实也代表了心理的不同。最后,周老师让我们领略了法国卢浮宫的精美照片。整个讲座仿佛让我置身于奇幻的建筑世界,一系列的中外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建筑,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周老师在讲座中还用了许多生动的小故事,表述了中西心理上的差异。这让我明白了在与西方人相处时的注意细节。这次讲座让我收获颇丰。(18届 韩宜芸)
    当西方的教堂遇上中国的宫殿,那会怎样呢?东西方的建筑艺术以及文化大不相同?其实,很早以前,东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完全相同的。在山顶洞人和石器时代,大家都茹毛饮血,朝作夜息。直到后来,东方人逐渐迁移到亚洲,而西方人则居住在欧洲。东方人居住的亚洲,尤其是中国,被群山怀抱,很少有外来民族入侵,文化基本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而欧洲多平原地区,文化交替较快(先是波斯帝国,再是罗马帝国,还有马其顿帝国……)。所以,东西方的文化产生了不同。例如:西方的建筑大都“又高又瘦”,给人一种可仰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东方的建筑虽没有西方建筑那么高,但它广布千里,连绵不绝。由此我们知道东方文化主张“各方面都有涉猎”,而西方文化则主张“努力钻研一个学科,讲究深度探究”。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可见一斑。(18届 宋思齐)
    乍一看到这个讲座名,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了起来。教堂、宫殿,它们之间能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带着无数个问号,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周老师简要介绍了教堂、宫殿的不同起源,然后就将话题聚焦在了东方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差异上。这可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如此有吸引力的话题。讲解的过程中,周老师还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不少照片,并且让现场的同学们猜测分别是哪一国家、哪一时期的建筑、又或者是哪一种建筑风格。同学们兴趣高涨,纷纷举手发言,嘹亮的回答声此起彼伏……这次讲座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东西方建筑上的差异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感受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余,除了感到无比自豪以外,又明显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吾辈唯有发奋图强,才能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之巅。(18届 施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