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名称] 生命伦理:死亡与安乐死
[讲座教师] 彭容
[针对年级] 初二
[开设时间] 第18周周二15:05-16:15
[开设地点] 初二4班教室
[讲座简介]
“你害怕死亡吗?人类为什么害怕死亡?”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人说,“恐惧是因为未知。”可以说,死亡是人类探求自我的永恒主题之一,许多宗教也都不约而同描绘了人死后的情境。甚至有人认为,人死后肉体消亡而灵魂不灭。那么,普通人对于即将到来的死亡又是怎样应对的呢?
[听后感]
这次讲座把我带到了一个之前未曾涉足的领域。安乐死这个话题牵涉到的内容有很多,包括人道主义、医患纠纷、生存权利等等。关于安乐死仍有很多争议,一些人认为安乐死的实施不符合医生救死扶伤的天职,一些人却认为医生的天职包括减轻病人的痛苦。我支持安乐死的合法化,因为我相信一个人应该有决定自己如何死去的权利,强迫一个饱受病痛的人活着忍受病痛与强迫一个生活幸福的人死去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安乐死的立法需要很长时间的商讨与研究,以确保不会给故意杀人者留有可乘之机。如果有一天在我国,安乐死也能合法地实施,我也绝不会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我尊重选择了这种方式的人。(16届 李泽生)
这一次,我选择的是彭老师的生命伦理:死亡与安乐死讲座。讲座中,老师告诉了我们许多关于安乐死的历史和分类的故事,还给我们补充了一些发生在国内外的一些有关于安乐死的事件。其中还有发生在上个世纪的我国的第一起案子,老师也让我们过了一把当“法官”的瘾,来对那位对患者实行安乐死的医生作出判决,引起了教室里的我们的热烈讨论。同学们也是意见不一,争相表达着自己的看法。从这次的讲座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许多,使我对原本看似简单的安乐死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看法。老师还经常和同学们互动,整个讲座从不显得枯燥乏味。可以说,这一次的讲座是非常精彩的一次!(16届 乐可迪)
在2014年的最后的第18周,我参加了由彭老师所开展的讲座——生命伦理。在这一次的讲座中,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关于死亡以及安乐死的多方面知识。她首先告诉了我们关于死亡的定义变化,是直到近代才有了明确的注解。然后,她又介绍了安乐死的历史。原来,在早期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游牧部落中,就已经有了安乐死的出现,人们因生存条件的变化而被迫不断地移居新的地方来得以更好得去生存。其中,年老体弱的老年人们因年事已高,注定无法生活下去。于是他们就不随部落迁徙,而是待在原地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到来。(16届 金李洋)
听了讲座后,我对生命死亡与安乐死有了一些想法和认识。生命神圣论与生命质量论之争是安乐死中首要的伦理争议,生命神圣论否认安乐死具有伦理价值,认为人的生命“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得违背神的意愿而随意结束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和任何他人的生命。生命质量论则肯定安乐死具有伦理价值,突出强调了人权和人的社会价值的重要性,认为人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一方面人必须保证最低限度的生命质量,才有必要继续存活;另一方面人具有社会价值,当社会价值被破坏时,人的生命质量就失去了意义,人有了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自由。作为一种人为结束他人生命的行为,安乐死从来都备受争议。在经济发展国家,安乐死是病人不堪痛苦折磨而选择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有许多因素导致不得不选择安乐死:高昂的医疗费、无人照顾的孤独、生活压力等等;在这种前提下谈论生死应有的状态,其实何尝不是一种奢侈的事情……所以人人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且不能随意践踏别人的生命。(16届 刘子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