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老师:华育中学语文教师 高丽君
讲座时间:2012年10月24日下午1:20-2:00
讲座地点:公共教室A405
[讲座简介]
一、引子
文艺界对台湾“新电影”的评价。
二、台湾“新电影”的演进
1、什么是台湾“新电影”浪潮
2、台湾“新电影”浪潮的演变过程
三、几部不容错过的“新电影”代表作
1、《光阴的故事》(1982年)。
四个人生不同阶段的故事表现人的成长、人际关系的演变和三十年来台湾社会形态的变迁。
2、《儿子的大玩偶》(1983年)
三段小人物各自的酸甜苦辣,更为直观地反映台湾底层人群的生活。
3、《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1986年)
影片不拘泥于传统师生感情,而是用一群同班同学的成长,串联起一代人情感的变迁,既不犀利也不批判,时代感真实而正面。
四、宝岛双雄——杨德昌、侯孝贤
1、杨德昌(1947年——2007年)
他被称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大师之一”、“台湾社会的手术灯”。他的去世被认为是“台湾独立电影时代的终结”。
“新电影时代”他拍出了被称为“现代都会三部曲”的《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恐怖分子》。
推荐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2、侯孝贤(1947年——)
他是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为台湾历史与民众命运写下生动篇章,他喜爱使用长镜头、空镜头与固定机位,让人物直接在镜头中说故事,是他的鲜明风格。
推荐电影之一——《童年往事》。
推荐电影之二——《悲情城市》。
五、“新电影”的特点及走向没落的原因
1、“新电影”的特点
2、“新电影” 没落的原因
[听后感]
听了《那些年,那些电影——走近台港新电影浪潮》的讲座,我的感触很深。我了解了一些当时的年轻导演和年轻作家。他们都是新电影浪潮的创始人 。虽然新电影浪潮只有短短5年时间,而且是以最后的失败而告终的,但是在这段时间里优秀的电影却层出不穷。老师尤其向我们介绍两位导演,并给我们看了他们电影中的一些片段。这些片段与如今的电影一样精彩,不同的是新电影浪潮期间的电影,让人看起来感到很清新。所以我很喜欢这个讲座。(14513 姜哲莹)
一开始开到这个讲座,我便毫不犹豫地拿了求知卡,因为我爱看电影,对今年的那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也记忆犹新。老师讲的电影大概是1982年开始的,那个年代在坐的每一个人都不熟悉,而那个时代的信仰以及精神我更是无法理解。不过随着讲座的进行,我的想法也改变了许多。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它讲述的是一个少年在青春期时,杀死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孩,原因是那个女孩没有接受他。在那个鱼龙混杂的环境下,这个少年也算是身不由己。而这部电影揭示了这一社会现实,使人十分震撼,看完后也有了寻多反思。总的来说,这个讲座让我了解到那个陌生的年代,增长了知识,也让我有了寻许多感触!(14506 庄嘉滢)
这周三,我去听了高丽君老师的讲座《那些年,那些电影——走进台湾新电影浪潮》。开始我看到“那些年,那些电影”,我还以为是介绍关于《那些年,我们追的女孩》这一类台湾近两年拍的电影,没想到老师讲的居然是关于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一批年轻导演,掀起的一场电影运动。高老师就新电影运动时期的几个著名的导演和他们著名的电影进行了介绍,使我对介绍的几部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讲座使我长了知识、开了眼界,回味无穷。(14届 李烨)
在上周的讲座课上,老师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初时,台湾一批30多岁左右的年轻导演,掀起的一场电影运动。这是现实主义倾向、人文主义追求。老师还介绍了这次活动的代表人物。其中,杨德昌和侯孝贤被称为“台湾新电影双子”。 指20世纪80年代台湾青年电影艺术家的电影革新运动,是台湾战后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体现。台湾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运动,是从影片《光阴的故事》开始的。期间的代表作有《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冬冬的假期》等 。老师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这几部电影并且还给我们观看了其中的几个经典片段,令我们记忆犹新。(14届 陈烨)
当我看到这个讲座的题目的时候,还是小小的激动了一下,欣喜地收下了讲座票。这一堂讲座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知识,带领我们走进了台湾的电影市场——那个八十年代的台湾。那些电影折射出80年代的台湾社会,当时中国的社会。这一次的讲座很具有知识性,在我们将来学习历史的路上会有很大的帮助。(14届 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