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10周讲座——《瓷中辨色》

2015-04-07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讲座名称] 瓷中辨色
[主讲教师] 马超然
[针对年级] 预初
[开设时间] 第10周周二15:05-16:15
[开设地点] 预初7班教室
[讲座简介] 
   瓷器颜色缤纷,成长分先后,有的贯穿始终,有的昙花一现。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喜欢就事论事。文化不可单一形式,陶瓷同样也是。科学、文学、美学、哲学乃至玄学都为此层层加码,让简单包涵玄妙。让我们从各个方面了解为何瓷器会形成这些色彩。

 

[听后感]
   我参加了“瓷中辨色”讲座,在这近1小时的课堂上我还是学到了蛮多的东西的。我觉得老师说的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开片,开片又叫裂釉,它是再瓷器刚出窑时,因热胀冷缩,表层的釉开裂所形成的,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瓷器都会不停地发出“叮叮”的声音。老师说在他将一个开片的瓷瓶带回家后的半年时间里,他都有听到在半夜的时候,那个瓶子在开裂的声音,据说这声音能维持2年左右。这堂课给我带来了蛮多在瓷器方面的知识,也很有趣。(18届 王诗玥)

   我在星期二的讲座课上学会了怎么区别瓷与陶,还增长了许多关于瓷器方面的知识。在没上讲座课之前我觉地瓷与陶没有什么区别,其实不然。瓷与陶的烧成温度,坚硬程度和吸水性都有着很多的区别。陶的烧制温度最低甚至达到800度以下,最高可达1100度左右,而瓷的烧制温度则比较高,大部分都在1200度以上,有的甚至能达到1400度。因为陶烧制的温度比较低所以胎体硬度较差。瓷就不同了,他的烧制温度很高所以胎体硬度较好。最后我要来介绍一下它们的吸水性,陶的吸水性很好,瓷的吸水性很差,甚至不吸水。在这节课上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区别瓷与陶,并对对瓷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届 符灏瑜)

   参加陶艺第二课堂的我,为了更加深入了解,便选择了《瓷中辨色》这堂讲座课。这次讲座的主讲人是马老师,他用风趣幽默的话语马上把我们带入了主题:“瓷中辨色——青花之色”。说到青花瓷,可它的颜色是怎么形成的呢?老师形象地告诉了我们答案:青花之色与钴蓝的颜色是一样的,既然是钴蓝,不正是“钴”这种化学元素所产生的吗?接着,马老师又告诉了我们青花瓷可以大致分为四种:唐青花,宋青花,元青花以及明清青花,不同时代的青花瓷更是有不同的风格。这次的讲座不仅丰富了我对于“青花瓷”的知识,而且让我也了解了部分中国的历史,真可谓“收获满满”!(18届 徐梓僡)

   周二,我参加了由马老师讲授的“瓷中辩色”讲座。马老师上课时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青瓷杯,特别好玩儿,“叮呤叮呤”的。通过讲座,我了解了各青花瓷的区别,还看到了各色的青花瓷瓶,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宏伟、博大。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个“鬼谷子下山”的青瓷瓶,她那别致的制作手艺,她那精致细腻的花纹,不禁让我佩服起那些古代的艺术家们……(18届 徐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