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从磨砺出——回忆两届OM赛事

2012-10-09 作者:13届8班 徐绎洋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我参加了第32和33届的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简称OM大赛),和队伍共同获得了中国赛区的第二名,并且还被贯以“OM中的小强”称号。我这两年来的“总工程师”何以称之为“小强”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去年,我首次参加OM比赛,我们组的赛题是“疯狂老鼠车”,要求7名队员制作若干辆以老鼠夹为动力的小车,以完成一些任务。我作为队长,主动选择了制作一辆“180°翻转车”,能驶经目标区时自动翻转,这是非常难的一个任务,而我的“磨难”也由此开始。首先是触发问题,一开始我尝试的是在地上固定一突出物,准确经过时触发,但要让巴掌宽的小车精确地走直线可绝非易事,趴在地上实验,修改了无数次,直到快磨破裤子,仍不能确保每次都成功。幸亏朱强老师支招用一定长度的线连接老鼠车动力与触发机关,使行驶路程成为触发条件,这才解决了触发问题。然后是车身坚固问题,小车每次翻转,不是砸掉轮子就是砸裂车身,这让我都不敢继续试验了。后来,是经过“坦克”式的加固,才赋予它“金刚不坏之身”。接下来是翻车力度不够,只能侧翻不能腾空而起的问题……,从设计出“180°翻转车”起,就有人建议我换个简单的任务做,但我仍是比较自信,也为团队能获得高分考虑,坚持地挑起了高难度之重担。在临近比赛时,小车终于能成功演示,看到队员们的鼓掌,心里的滋味必比选一个简单任务而成功更甜。赛场上,我以 “猫派气功”袭击,小车应声弹起,空翻坠地,成了表演中的亮点,此时的成就感与得意之感,难以言喻。
    今年,我们队要解答的赛题是制作一个装置,以演示一个函数。我想出的y=2x(x是输入,y是输出)函数顺利入选,但这也奠定了此装置必将不好做之基础。先由我和袁嘉衡一组,郁翰扬、宋卓晗一组,做两个装置,再竞选出最终方案。我们先用挂历板,纸筒和一次性塑料杯做了第一个装置,称为“红色装置”,其依据的是“每丢一次高尔夫球,轨道换一档”的原理,而当我们用3个月将其做好时,由于材料太软,易变形导致的摩擦力过大,轨道易压扁等问题出现了,我们小组差点失去竞争力。还好,我在家里又做了第二套装置——“钢珠装置”,它用钢珠演示时效果很好,为我和袁嘉衡赢回了最终装置的制作权。模型很成功,可我们将其放大为第三套“纸壳装置”时,仍是摩擦力困扰了我们。纸壳太软,而且摩擦力太大,远大于高尔夫球所能提供的重力,使得此装置从未成功过。我们一度很灰心,都想要放弃了。我的搭档袁嘉衡认为再做下去已没有什么意义了,而我却认为什么都值得试一试,我们常为一个新的方案是否靠谱而争吵。一天早晨,袁嘉衡真的不来了,他的放弃反而激起了大家的斗志,我们轮番打电话劝说。最后,还是我们朱强老师想出的新方案让他看到了曙光,回到了队伍中。那就是适量降低表演效果,加入拉线环节,改球的重力为人力的想法。经过这件事,我们更团结了,大家的互帮互助也变多了。两队都需要一些角铁和角铝,郁翰扬和宋卓晗不辞辛苦把它们买了搬来。我和张震离共提供了三把热熔胶枪,并手把手教大家如何使用。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做出了第四套“拉线装置”,在比赛前一天,终于调试到最佳状态,能够成功演示函数。比赛时,场上难见到比我们的装置更妙的装置了。当主角杨舜鸿拉线时,几个球应声滚出,那时心里的痛快劲就别提了,观众的掌声乃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我也因先后做了四套装置,有了“打不死的小强”之雅号。
    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孟子也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说的正是想要获得非凡的成功,必须经历坚苦的磨难。参加两届OM竞赛教会我的,除了动手的技术、团队的合作外,更多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还有,有了宝贵失败经历,奋斗而来的成功滋味更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