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2012-10-08 作者:15届4班 孙衡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虽然“哲学”一词源自希腊文,但是东方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东方哲学主要起源于印度和中国。像很多原始的哲学一样,印度的哲学和宗教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前1000年至前500年这段时间,印度的思想极为统一,主要作品是《吠陀》。大约前500年,印度进入了古典哲学时期,此时产生了许多正统的非正统(也就是以承认《吠陀》与否来区分)的宗派,哲学逐年大众化,释迦牟尼也是此时创立了如今众所周知的佛教。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儒家学派被创立。我个人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它的主要表现方式并不是宗教。也就是说,哲学是因为需要稳固国家而出现的,而不是去解释一切。因为,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之间是泾渭分明,比如说中国的主流哲学:儒家。孔子所强调的是自身的提高和国家的完善。儒学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孟子的哲学,亦或是政治理论,则是用统治者的高素质影响民众。在这一点上和法家是十分不同的。而目前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体系和法家是相似的。
    而墨家的哲学则是把世间的罪恶归结于缺乏兼爱的思想,也就是倡导要爱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这样国家的和平与富饶就不在话下了。这种思想在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可轻易看出。
    讲到中国古代哲学,除了儒家以外,道家学派也是不得不提及的。道家的典籍是老子的《道德经》。说起老子,最有名的理论是“无为而治”,即一切顺其自然,也自然可以达到和平而富饶的结果。而繁多的道德法规的存在本身也正说明了人民的道德修养的降低。所谓的“智者”不需要规则,经常与水相比。“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没有比水更好的道德了。对于多数人来说,道家学派更出名的是庄子。庄子很出名的典故是“庄周梦蝶”,指出了梦和实在的相对性。庄子的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他指出了经验与价值标准的相对性。也就是说,任何形容词都是相互依存的。暑假里上映的电影《蝙蝠侠》中很经典的句子“没有希望,也就没有真正的绝望”正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中国古代的宇宙论最出名的就是阴阳家的“太极图”了,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这个符号代表阴阳的和平和相融,几千年后我们仍把它作为一种协调的象征,个人认为它在中国的影响力不亚于西方的卡巴拉生命树。
    许多哲人名家都在这一时期创立了自己的学派,甚至包括西方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而后的发展相对不是很出名,一些中国哲学家甚至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例如周敦顾(理学)、王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都各有一席之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主张。而可惜的是,他们并没有被大家所了解,很多人甚至没听说过。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在这里对两位多加介绍,有兴趣的人可以查询一下这两位哲人,作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哲学在近代没有很大发展,这个时期的哲学名人是毛泽东。他在这段动荡时期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的理论,“塑造了一个革命的意识形态”。
    其实东方哲学有一个很辉煌的历史,有其独特的世界观。而对于21世纪来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想都逐渐为人所知,我认为东方哲学逐渐向世界性的方向发展。我们完全有资格、有能力将时代元素和古代哲学相结合,在所谓的“科学”为主的21世纪让哲学占有一席之地。让新时代的人们重新扪心自问:人是什么?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