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级历史小论文展出系列

2011-02-25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致麦哲伦的一封信

初二(5)班 吴晓曦

敬爱的麦哲伦:
    你好!本学期学的历史知识和课外补充的知识让我对你的认识又进了一步。首先我对你及你的船员完成环球旅行的壮举深表敬佩。你们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仅率领5艘帆船和265名水手,就想横渡大西洋,穿过不太平的太平洋,这种精神十分可贵。在这段航行中,你们要忍受恶劣天气及各种苦难,食物不够,饮用水匮乏,也无法及时补充维生素,还要经受疾病的折磨,最终,仅有18名船员生还。
    是什么让你们不畏这样的艰险毅然踏上航行之路?
    首先,我认为是经济原因。当时,土耳其人封锁了亚洲与欧洲的陆上通道,而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十分富庶,黄金吸引了你们的眼球,因此,你们决定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海上航路。
    其次是商业危机。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十分强大,封锁了通往亚洲的贸易之路,使阿拉伯商人垄断了东西方贸易,把东方的丝绸、香料等商品转运到西欧,获取了巨额利润。这显然是你们不愿看到的。
    再次是条件成熟。知识的增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国王室的支持都为你们的大规模远航提供了条件。
    还有宗教动力。基督教认为上帝的选民可以扩大到一切民族,不局限于犹太人,因此,你们怀着狂热的宗教信仰,想向东方“未开化”的种族传播主的福音,这也是你们远航的动力之一。
    最后一点,课堂上没有提及,属于我个人的拙见,但我认为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请你来评判一下。我认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和新航路的开辟,是因为你们西方人骨子里的开拓精神。你们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寻求更美好的未来,这就是你们能在世界航海上留下一个又一个壮举而我们东方人不能的原因。请看,我们东方在你们还是高卢人、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等尚未开化时就已经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当时,我们东方的黄金少的可怜,并不像马可波罗说的那样,基层平民生活状况也不好,这也是我们的经济因素,但我们却没把对财富的渴望转化成远航的动力。郑和下西洋,不去找财,反而散财。土耳其人同样使得我们不能直接和你们进行贸易,我们也没打算远航。条件成熟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的造船技术的发达在郑和的宝船上就能看出来。我们只有宗教动力相对不足,但这也是我们的思想和你们的差异造成的。我们总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天朝大国,安居在自己那一片土地上,从没想过陆路相对封闭,可以走海路寻找其他文明。这就是你们的开拓精神和我们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现在,我们更需要开拓精神。多少人安居于现状,而不愿去外面闯荡?拿个铁饭碗,做个稳定的小公务员是许多人一生的愿望。遗憾的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也有了这个毛病。20世纪六十年代你们登上了月球,但时隔50年,人类在想星空发展的道路上毫无建树,阻滞不前。为什么?前苏联解体,使各国间的太空竞赛突然缓和了许多,而探索星空又很昂贵,在开拓和经济中,我们选择了经济。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我们也许能从你们那个时代的开拓精神上学到点东西。
    再次向你们的伟大壮举及开拓精神致敬!


几百年后的一位
中国中学生

教师点评:

    初二(5)吴晓曦同学在平时课堂中表现比较羞涩,没想到他的原创历史小论文却是掷地有声,尤其是最后几段写出了自己对这段著名历史的看法,他由此及彼联系到现代社会、反思一些社会现象。这种针砭时弊的精神是值得欣赏的,当然他的观点仅代表从他的角度看到的社会。期待他更多更好的作品。

 

 

致罗伯斯庇尔的信

12届 薛睿凌

尊敬的马克西密拉•德•罗伯斯庇尔阁下:
    自您在热月10日进入天堂 ,您的生活可好?
    作为一位仰慕您的人,我要赞美您,作为一名革命家,法兰西大革命的捍卫者,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您和您的盟友终结了波旁王朝无休止的赋税、劳役、特权、奴役与战争(尽管这是暂时的,只持续了几十年①)。您维护了法兰西人民的利益。您坚决捍卫了卢梭的理论。您第一次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更重要的是您杰出的思想,远远走在了世界之前。“人首要的权利是具备保持其生存和自由的权利”。“财产权同其他权利一样,受尊重别人权利义务的限制”。“政府是人民的作品和所有物,公职人员是他的办事员” ②……您的朋友,法国人民承认,这些主张在当时并未被完全理解③,至于完全理解并采纳,则要到近一个半世纪后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时至二十一世纪,这些主张依旧具有普遍意义。
    但您还是被国民大会逮捕、处死了——您想过吗?
    这里我不得不为国民大会代表们辩护——您最初最忠诚的战友丹东死了,最早的国民大会委员所剩无几,法国一年3.5万人死于断头台下,85%是平民④——这些生命的消失令代表们感到自身难保,为了国民大会,也为了全体公民,他们处死了您。
    问题出在这里:您不是暴君,但您实行了专政。您推翻了封建专政,又建立了群众专政。群众专政基数远大于封建贵族,破坏力更大,打击了敌人的同时也成汪洋肆虐之态无法控制。但您仍坚称:“在革命的潮流中,沙泥俱下,鱼龙混杂,周围都是混迹在人类真诚朋友中的坏人。⑤”然而许多人已因这种论断蒙冤。自由在您手中成了疯狂的工具,丹东诚实地说:“他们(您与圣鞠特)把自由的每一个足音都变成了坟墓,这种情况要持续多久?你们需要面包,他们却掷给你人头!⑥”应当已警示了您。崇尚自由的丹东被“自由”的革命法庭处死更警示了所有的人。您把自由看的太自由了,以至于太多人假自由之名行不义之事了。
    正是这样,人们为了结束您的专制,他们处死了您,尽管他们承认:“你不是暴君,没有独裁,你确实“属于人民”、“忠于自己的国家”⑦。但您的死不是因为敌人的阴谋,或是不以此为主。您最后的演说针对的对象错误了,共和国的敌人确是如您所说的那样百般贬损您、污蔑您,可他们并没有给你带来什么威胁,革命已震撼了他们。关键在于您的事业与恐怖政策已近尽头,人民已经厌倦了,不需要以杀人巩固共和国成立的战果了。“当一个人的事业已近尽头时,他便会认识到一个严峻的真理:‘你必定要死亡!’”⑧
    最后,请允许我以一句您的盟友的话结尾:“自由是能够做任何无害于他人的事⑨” 。您背离了这条原则,也宣告了您的死亡。

仰慕、尊敬你的
薛睿凌

注释:
①:波旁王朝于1815年复辟。
②:这三句出自《人权和公民宣言最后草案》,【法】罗伯斯庇尔
③:②所述草案未获通过。
④:摘自《大国崛起•法国•大革命》
⑤:来自《最后的演说》,【法】罗伯斯庇尔
⑥:摘自《大国崛起•法国•大革命》
⑦:源自《最后的演说》,【法】罗伯斯庇尔
⑧:源自《最后的演说》,【法】罗伯斯庇尔
⑨:摘自《人权宣言》


教师点评:本文大气而理性,体现出作者不凡的文科功底,没有一定阅读量的学生是无法做到这点的。

 

写给南方种植园主的一封信

初二(1)班 孙怡雯 12103


敬爱的美国南方种植园主:
    你们好!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你们眼中的南方与习惯的生活早已由于战争随风而去。也许准备充分的你们在美国内战初期,从未想过自己会失败,但你们最后输了。
    记得1860年,北方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于是1861年2月,你们为一己私利使国家分裂,将蓄奴州脱离联邦成立“南部同盟”。林肯总统顾全大局,为维护国家统一,与你们商讨制度问题,甚至愿暂时妥协,唯独你们寸步不让,狂妄地认为几场战役就能胜利。1861年4月12日南方军队炮轰联邦萨姆特要塞,内战爆发,结果最终吞下失利苦果。
可以说,南方的失败并非偶然:
    首先,实力上敌我力量悬殊,北方以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飞速发展,而你们沿用蓄奴制坐享其成,骄奢淫逸,经济制度的落后造成社会进步的停滞,北方拥有的工厂、铸造厂、铁矿和煤矿全都没有,光凭棉花、黑奴和傲气开战,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从道义上说,你们若得胜也为天理不容。人生来平等,但你们控制的蓄奴州中,黑人奴隶像牲口一样在市场上被买卖,处境悲惨.难道他们不是人吗?而你们还试图把奴隶制度扩大到全国,这样的腐朽观念必遭人民反抗,解放黑奴势在必行,也一定会取得胜利。
    纵观世界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理念定会取代奴隶制,众生平等永远是人类致力追求的美好理想,是不可逆转的大方向,若想改变这个事实,恰似以卵击石,即使获取本次胜利,日后也会土崩瓦解。
    综上所述,从你们发动战争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失败。这不是1865年5月26日南军全数投降时才揭晓的结局,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它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也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然而你们仍执迷不悟,战后组建三K党、刺杀林肯,显示了你们的狭隘愚昧,却决不能阻挡自由民主走向胜利的脚步。
    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我也能理解你们。战争结束了,南方日益贫穷,北方人视之不理,没有在南方严格保护民权。黑人同样受到不平等待遇,种族歧视至今存在。因此美国内战的实质似乎也不是解放黑奴的争端了。
    事实上,你们的很多年轻人奔赴疆场,只是在“捍卫自己的生活方式”,“州权、棉花、黑奴和从小就被教育要去痛恨北方佬,这当中哪一个都不是愿意去打仗的原因”,他们只是“热爱家园和乡间”,“为逝去的岁月而战”。可是,无力回天。 而南方那么多逝去的年轻生命,你们之中的生者又如何承受?我同情那些战争后的孤儿寡母,也希望你们能摆脱过去的奢华享乐,不再留恋,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生活。
    要知道,每一场浩大的战争,都必定以一方的失败,双方的恐惧和创伤收尾。发起战争的你们在醒悟之后,请反省忏悔,重建生活,毕竟自由、民主与和平的世界,也需要你我共同创造。
    祝
      改过自新,奋发图强!

你们远方的朋友 孙怡雯
2011年1月2日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175988.htm 百度百科“南北战争”
参见《世界通史(插图版)》(海燕出版社)第四卷P46~49 《约翰﹒布朗起义》
见《青年知识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P138《美国南北战争》
参见《飘》(作者:玛格丽特•米歇尔)第二部 第十一章。原文为卫希礼写给妻子媚兰的信。

教师点评:本文一气呵成,用词老练犀利,注释到位,是一篇非常不错的中学生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