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方舟《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后感—经历了才能觉悟

2014-06-25 作者:初一(4)班 徐碧宸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周五放学后去书店帮同学买书时,无意发现了蒋方舟的这本杂文结集。书封一开始吸引了我,“重寻写作的意义”“二十岁之后”“被绑架的一代群像”。当时便觉得眼前一亮,旋即便买了下来。
    蒋方舟是那种很早便成名的新生代作家,也是少数一直写下去的作家了。以前她的文章充分体现了她不同于同龄人的早熟,正处少年的女孩便开始思考大人的事情。这本书中她对童年一幕幕东西的十分清楚,而当年我们在做什么?什么也不懂罢了。
   整本书应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被绑架的一代”,写的是篇公众化的。当然,我从这一段中也读出了蒋方舟对于教育学习的感叹,这种体系是必然的,但是真的会有效吗?许多孩子便是迷失在了这中间。前几篇读起来十分精彩,然而后几篇对东莞、台湾的描写我觉得便有一点飘了。这一部分主要是新闻约稿类的作品,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
    蒋方舟是批判性作者,然而本书便是她对自己写作的一个总结与转变,这时她在写作中成长的一个标志。正如蒋方舟的书名《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如今蒋方舟正处于过渡阶段。由原先的笔耕不缀走向了一个明确的道路,中间应当有一个停下来思考的时间。蒋方舟从大学喀什便从事了新闻记者方面的工作,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第一部分的文字越来越多转向了纪实体方面,如前几篇对少年天才与金字塔顶端的孩子们的记叙。她开始观察和追问、反思,这也是她在代序中写到的“去观察个体,见微知著”。只有看过了,经历过了,不断反思后才能真正的沉淀。
    第二部分“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中一开始的几篇文章个人看来读者有些压抑,或许是无法理解那种感觉,也因为读的书,肚子里的墨汁不够多,看着有点意兴阑珊。扔哪儿后面的几篇书评与人物追忆写的就是分的好,从中可以看到蒋方舟思想的深度是来自于她那超出同龄人一大截的阅读量。书中是引用了许多名人的话,但这里便可以看出她的思考,她透过书的剧情得到了许多,从而总结出了她自己对书的理解,这便体现在她屡次运用书中的句子上。她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而其就来自于她对众书的剖析。并且我们便可以发掘,蒋方舟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用她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与文笔写出来的,而并非做作。
    其实前面说了这么多,第三部分才是最惹我深思的,同时也是我认为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审判的童年”。其中引用了许多典故与著作,但丝毫不影响文章的流畅性,也并不写的肤浅。反而更加深刻的巩固了它。
    蒋方舟将童年的一丝一缕如抽丝般抽了出来,好的坏的只要是她能回忆的全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们。通过了一个个片碎的片段,将一个真实的世界展示给了你。
    《母爱》一节中,我看的甚至有些许窒息。母爱是一向被人们所歌颂的,孩子对母亲的孝也是为之赞扬的。若是以前的我看到了这篇文章中例举的叔本华的那些赤裸裸的语句,定然会勃然大怒。如“女人本身就很幼稚,轻佻,漂浮……”“他们是儿童与严格意义上的成人的中间体”“女人是美丽的,还不如把她们描述为没有一点美感的性”。这些语句迫使我直接去分析女权主义,人权问题。然而,蒋方舟的剖析并非如此。母亲与孩子之间有着一种很为买哦的关联,他们难以分割,是因为他们互相占有,由于对彼此生命的嫉妒。孩子是由母亲分娩和哺育的,所以母亲便会有一种你属于我的感觉。这一点我甚至还可以用作者没有做个母亲来加以怀疑。但是蒋方舟却用最直观的继续了自己小时候对母亲的种种占有欲、质疑,从而体现了孩子一直在对母亲进行掠夺,只要母亲有稍稍的变化,那么孩子便会强行多会那份爱,持续束缚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其实孩子对母亲的掠夺何尝不是从母亲十月怀胎时便开始了呢?
    当然,《父亲》一节则更为深刻,然而并非一言两语便可说清,也不易与此处详谈。其实,难道世间的一切都是正常的吗?曾经有一本书中写道一切都会有最好的安排,哪怕在这个不可思议的世界。是的,这是个不可思议的世界,但是真的会有最好的安排吗?道德伦理别后另有一番天地。《手足》,《祖父祖母》,《保姆》,《幼儿园》都很深刻的分析了人与人之间那层表面上的关系与实际上那些真实不堪与相同之处。蒋方舟用自己的童年进一步诠释了这一切。纵然某些观点不敢苟同,但我却有一次被她思想的深度所折服。
    这些不尽然饿哦有了与她类似的困惑。时常,我会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社会的,历史的,人权的,文化的,学派的等等。然而,到头来,我会发现真实的世界是何等负载,我能所看到的,所思考的,所批判的无非是些空虚的飘渺的东西。再进一步,我的批判有什么用处?我能了解的无非就是故事,而并非用历经社会洗礼的双眼所看到的东西,少了通透与犀利。
   或许,我是因为正处于青春期那段会产生许多自己思想的时段,然而我要承认蒋方舟所认为的,孩子生活的环境中,从小到大,从幼儿园到现在,就是一个小型社会。这是一个严酷的环境,所以我们才会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你不能停留,否则便会有人来替补你。你会发现你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阶层的人。然而我们却也唯有接受成长。或许,许多人会迷失在这其中,但是有多少个韩寒,可以真的跳出高考,走出一条路子来?这个环境造就了一批人,一批成功的人,但他们却无法像鲁迅那般毒辣的看待这个社会,因为你不能让自己毫无防备,毫无外壳的遮掩。或许这便是蒋方舟所迷失之处。她无法感受到真正地残酷,便没有那般批判者的露骨与残忍。
    蒋方舟的路还有很长要走,我期待她能有更多的成长,有更高层次的作品,走上自己适合的路。能够用自己的双眼去看待沧桑与社会,这是她的愿望,也是我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