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人为本的华育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

2010-05-28 作者:心理咨询室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1、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大背景的需要。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刻阐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远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是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健康的涵义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当然,随着现代社会前进步伐的加快,疲惫的人们不知不觉已倾斜了教育的天平。心之乐园成为教育的盲点。现代文明带给人们美酒和欢乐的同时,也带给了人们眼泪和困惑。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无疑,他们也是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焦虑、孤僻、自卑、抑郁、冲动……少年亦识愁滋味。不完整的家庭方式、独生子女以个人为中心的家庭环境、应试教育下导致竞争意识超前移入和枯燥的学习生活方式等引起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据某市有关方面的调查,中学生中有34%的人有心理障碍,12.5%的人有心理缺陷,28.1%的人有心理异常①。另据东北某省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中35%的人具有心理异常的表现(如厌学、单相思和出走等轻度心理障碍),其中,有5.3%的人存在心理疾病(如抑郁症、恐惧症等)②。残酷的现实表明,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便不可能真正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3、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注重人的智育的发展,更加注重人的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个体的生理发展的又一个加速期,他们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然而心理发展的速度却愿跟不上其生理的发展,这就造成少年在身心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和一些特殊表现,并使其面临一些心理危机。
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与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生理上:身高、体重、第二性征、头面部特点。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反抗性与依赖性:由于少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不服从权威,不轻易接受成人的意志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与此同时,在少年的内心中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过去相比有所变化,童年是对父母的依赖更多是在感情和生活上,而少年则更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
闭锁性和开放性: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渐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虽然他们内心世界更丰富了,但表现与外的内容却更少了。
    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理解;他们一旦找到好朋友,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
    勇敢和怯弱:在某些情况下,少年们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精神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这与他们的经验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有关。
    但另一方面,少年们又常表现出怯弱,在公众场合中常常表现局促不安。
    高傲和自卑:由于少年们还不能确切的评价自己和认识自己的治理潜能和个性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评价,时而高傲,是儿自卑。
    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少年们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有了很强的成人意识,一切行为表现都要与儿童区分开来;但他们也时常眷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情、简单的行为方式及很直接的宣泄情绪的方法。
    3、个性特点:
    自我意识高涨:过于关心自我。开始想: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反抗心理: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使他们有了强烈的维护自尊的愿望;由于少年期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兴国强所导致;强烈的独立意识所导致。
    反抗性主要表现在: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2、漠不关心,冷淡对待。并不直接顶撞,却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对方的一切置之不理。3、反抗具有迁移性,对某一个人的某一方面不满,就将其全部否定,对某一个人不满,就对这个人所在的全体团体成员都持否定态度。
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狂暴性与温和性共存。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4、从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看
    独生子女,无需关怀他人,又缺乏比较。
    由社会竞争带来的就业竞争,由就业竞争带来的学业竞争。
    大运动量的机械学习。
    造成的结果是:不快活,不幸福。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应达到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三个层次(发展、预防、治疗)的总目标。根据初学生分级特点,制定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年级目标:
    预初年级: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着重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一、初二年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注重对人际交往,包括异性交往的指导。
    初三年级:帮助学生树志向,正确认识学习中的各种“压力源”,着重于应试心理的辅导和训练。
    (三)学校心理健康的内容:
    为达上述目标,需对中学生进行七个方面的教育。
    1、学习心理教育:包括智力健康教育、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考试心理的调适和训练、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教育等;
    2、健康情感教育:包括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形成稳定平衡的心境,了解感情活动产生、发展、形成、表达的规律,初步培养健康的高级情感,学会并掌握制怒的方法,培养幽默感等;
    3、坚强意志教育:包括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创设一定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等;
    4、人际适应教育:包括形成学生的博爱意识与行为,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使学生打扮得体、举止文雅,学习各种社交技能;
    5、反应适度教育:包括正视现实、正确对待现实,认识挫折的双重性,增强学生的自制力,提供多种情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向上,不断进取;
    6、青春期心理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性道德心理教育、性审美心理教育、性法制教育;
    7、健全人格教育:包括认识自已的气质类型与性格倾向,培养良好的性格,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室、二课、多讲座建设。
    一室:学校心理咨询室。
    二课:初一政治课、预初初一心理活动课。
    多讲座:针对全校学生和全体家长的多个有关心理健康和亲子关系的讲座。
    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四方合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
    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可供借鉴。
    初中:①智力发展正常,对学习有一定信心,耐心和学习动力;②有朝气,乐观开朗,能懂得并正确表达所体验的各种情感;③有一定的行为自决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一般情况下能控制自已;④性格发展正常,热爱集体,富有同情心,公正诚实,谦逊大方,不内向和外倾;⑤对集体活动热情,兴趣广泛;⑥能正确认识并接纳自已,有自尊、自爱心;⑦初步了解青春期知识,与异性同学接触比较自然,对性诱惑有一定的抵制力;⑧会择友,与同学、教师关系和谐;⑨初步适应社会;⑩独立性较强,有一定的“成人”意识。
    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评价?有关专家提倡“素质学分制,”主张对学生心理素质进模糊评分;大多数教师通过平日观察;利用周记等进行阶段性评价;笔者主张在教师期末评语中增加心育内容,写活“教师的话”,这才是最有效而省力的方式,同时,还可利用标准测验,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反馈,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009年1月